• 1Y1M • 教養小巧思:用一個「等待」的手勢,培養孩子未來的挫折忍受度💪🏻
一定覺得很奇怪,許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說「等一下」,這句話到底有什麼重要的⁉️而「等」又跟「挫折忍受」有什麼關係❓
先來分享一個教育學裡的專有名詞:「延宕滿足」✨,意思就是孩子能否在獲取渴望前,能克制衝動的能力;而能克制衝動、自我約束的能力,往後將影響孩子的堅持度、專注力、情緒控管,也較能忍受挫折。因為「延宕滿足」表示孩子能為了更大、更好的目標而忍受當下的狀況,他願意延後他的成就感。然而,雖然「抑制」的能力普遍在三歲之後才發展出來,但對於目前一歲近兩個月的小Jivan而言,我已經發現能溝通的他懂得什麼是「等待」,他能稍微克制自己的「身不由己」,除了等待之外,他能夠從眾多想要的東西中挑選一個自己要的,「對,就是只有一個,你的等待換來『一個』你真正需要的」☝️1️⃣。
可是我怎麼讓小Jivan冷靜下來等待呢❓我會說「等等」並配上一個自己與孩子理解的手勢(右手拍左手背)✋️🤚,這時小Jivan便會重複說「等等」,也自己拍打手背。拍打的這個動作,一來轉移他的注意力(模仿媽媽動作),二來他了解「等等」帶來的因果關係:「只要我耐心等一下,媽媽就會來幫我,我就能被滿足。」🙂
當小Jivan有需求、或是他對某物有渴望感的時候,就是他心裡需要被「滿足」的時候,但因為他的能力仍受限於年紀,必須借助大人的幫助;譬如他想要吃百香果,但他無論怎麼啃都吃不到果肉,他就會來找我,把百香果遞給我,眼神認真看著我若有所語的樣子,意思就是他需要妳幫他切開。可是,我手邊正有其它事在忙,我要堅定地讓小Jivan知道:「媽媽會滿足你的需求,但是你必須先等待我忙完我的事,不是你想要怎樣我就應該馬上怎樣。」
我相信許多人都會對孩子說「等一下」!無論是大喊、不耐煩,或輕聲細語,但是單純要孩子等待其實無法達到「延宕滿足」的效果,年紀越小的孩子在等待時,越需要注意力的轉移,當他還沒有能力自己轉移時,大人就必須有策略地培養他「暫時」抽離的能力。又有的人,會馬上放下手邊的事情去滿足孩子,一邊說「好了好了媽媽來了」,這樣不但會養成孩子喪失等待的能力,也會變成孩子「想要什麼就非得馬上到手」的霸道個性。😤🙅🏻🙅🏻♂️
剛出世的寶寶有需求需要被馬上滿足,所以我一開始的確是「有求必應」,大約從小Jivan八個月逐漸有理解能力時,我便開始使用我們獨有的「等等」手勢,即便是等幾秒鐘,我仍會與他練習「等等」,並清楚讓他知道只要我說「等等」後就一定會得到滿足,如果真的是不行的事指令就不會是「等等」。記得第一次被我荷蘭婆婆看到時她還非常好奇我在做什麼,有時我也不免覺得自己好奇怪🤦🏻♀️😜!直到現在,狂野的小Jivan已經完全沒有用哭鬧的方式要我馬上為他做什麼過,只要我一說「等等」他就能安靜下來,甚至我什麼都不用說,只要看著他拍拍手背他就會模仿我而稍微冷靜,有時還一邊哭一邊拍拍手背說「等等」,「好想要啊!可是要忍住等待媽媽」,那模樣真是又可憐又帶點成熟懂事。😂😘
前幾天還發生一件有趣的事:吃完飯我在洗碗盤,桌上放著一盤剛切好的蘋果,小Jivan背對我伸長手要去勾盤子拿蘋果,幸好我頭一轉看到,怕他整盤拉過來掉到地上摔破,趕緊說:「等等喔」!小Jivan根本沒看我,光聽到就馬上收手回來做出「等等」手勢,safe‼️後來我洗好碗才過去拿給他吃,「好棒喔有等等媽媽耶!」有表現耐心的行為後別忘了給予稱讚。👶🏻👏🏻
「沉著等待需求被滿足的過程」,即便距離「延宕滿足」的能力還有一段路要努力,但希望透過天天重覆這般教養的小動作,能讓小Jivan明白:「在成長的路上,許多時候、許多事情,我們,急不得。」🌱
#延宕滿足訓練
#挫折忍受度
#教養小巧思
#等等